中原熟,天下足。2024年,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克服极端灾害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在粮食产量多年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是什么给了河南人粮食增产增收的底气?这就不得不把目光移向位于黄河北岸的“中原农谷”——产粮大省用心打造的农业“中国芯”。
顶尖专家齐聚中原农谷
北纬35度,年降水量600至700毫米,无霜期220天,雨热同期,光照充足……一批种业领域杰出科学家、一批创新科研团队、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汇集在中原农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解决种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促进粮食增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9年4月16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获批正式启动建设。河南抓住机遇,借梯上楼,拓展功能,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基础上,规划1612平方公里建设中原农谷,探索打造全链条种业创新体系。其中,核心区总面积341.96平方公里,涵盖7个乡镇(办事处、农牧场),并辐射延津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部分区域,形成“一核三区”协同发展格局。
据中原农谷负责同志介绍,这一区域拥有南北过渡带的生态禀赋,是小麦、玉米等作物南北品种适应性试验的天然“缓冲带”;拥有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体系;拥有优势明显的区位交通,是农产品流通的“黄金节点”;拥有战略叠加的政策红利,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双重战略支点。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多种因素促使中原农谷快速成为中国农业科技的“芯”高地。
在中原农谷扎根两年多的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主任顿宝庆告诉记者:“2022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农科院签署共建中原研究中心的具体协议。2023年2月,第一批来的3个人中就有我。现在我们一共来了140多人,长期在这里工作的有八九十人。”目前,中原农谷已集聚67家高能级科研平台,汇聚了一批种业领域杰出科学家,构建起层次丰富的育种创新人才队伍,其中包括院士24人、创新科研团队53支、高层次种业人才390余名。
打造种业全链条创新生态
中原农谷聚焦粮食、油料、畜禽、果蔬、食用菌、水产、花木、中药材八大领域,搭建起“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服务体系”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4月中旬,气温回升,中原农谷的小麦陆续进入孕穗期。在麦田里给学生授课的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锦鹏说,经过40年两代科研人员的努力,2023年,利用普通小麦和新疆阿尔泰山冰草远缘杂交得到的小麦新品种——“普冰03”通过国审,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审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
2024年10月9日,河南省中原农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农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举行小麦新品种“普冰03”生产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以666万元的价格取得“普冰03”的新品种权转让。这是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第一单挂牌交易的品种,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第一个落地转化的品种,打开了育种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超链接”之门。
对“普冰03”的市场推广,中原农投总经理范永胜成竹在胸:“今年计划推广到25000亩地左右,主要是种子田;明年计划推广到30万亩左右。种子上市后,我们计划采用中价位操作,既给广大农民提供好产品,也不增加农民购买种子的成本。”
目前,中原农谷已推出126个优质新品种,其中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助力河南年增产粮食超20亿斤。
站在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田垄上,种粮大户李刚一边接受记者采访,一边还在安排今年的飞防事宜。“我自己种200多亩地,还托管了别人的七八百亩地,一共1000亩左右,全部实行农业机械化,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以后,我的种植方法更轻松了。”
距离李刚不远,国网新乡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正操作智能巡检设备对灌溉线路进行全面检测。据工作人员介绍,“灌溉设备都是提前预埋的,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操作,与传统灌溉相比能节水35%左右。App里还有植保六情监测,提前预警农田里的病虫害,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中原农谷探索出“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的“四良”融合模式,建设的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亩均节水率达35%,机械化水平提高15%至20%,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药使用量减少25%,省水省肥省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初步形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河南标准”。
农业“中国芯”进入2.0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在河南,在中原农谷,中央的要求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现代种业“硅谷”和农科“芯”城正在形成。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入驻中原农谷后,整合22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构建涵盖种业全链条,以模块化、流程化为特征的专业技术平台,建成国内领先的农作物分子标记选择、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感官评价与品质分析等公共研发平台。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让这里成为智慧农业的先行示范。农业物联网数据传感集成杆,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病虫害等12类数据,通过边缘计算网关实现500亩农田的本地化智能决策。土壤肥力分析模型可自动对比国家土壤库数据,精准推荐施肥方案;植物蒸腾计算模型动态调控灌溉,节水率达30%。师寨镇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6.91万亩农田实现无人机植保全覆盖,生产效率提升40%。
从生物经济、农机装备、食品加工入手,这里正在实现全产业链技术赋能。在生物经济方面,华智生物种业平台年服务企业100家以上,分子标记检测能力覆盖80%的主要作物;在农机装备方面,获嘉县花溪科技智慧农机上市,研发玉米去雄机、智能考种机等专用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70%;在食品加工方面,原阳县中央厨房产业园集聚156家企业,产品超4000种,应用物联网低温技术实现冷链物流全程追溯,2024年预制菜出口突破5亿元。
在创新生态方面,这里正在实现国际协同。其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等共建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昆虫分类、动物疫病防控等前沿研究;2024年签约92个重大项目,包括先正达夏玉米研发中心、江苏绿港5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等,吸引外资2.7亿美元。
近年来,中原农谷已经有上百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新麦58”“郑麦918”等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在河南成为现实,带动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
中原农谷管委会主任、新乡市市长魏建平介绍,“中原农谷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其中冬小麦供种占全国的50%,按种子产出比1:40计算,每年可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
《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到2035年,种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中原农谷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地理禀赋+技术创新+政策协同”,中原农谷正在重塑农业“芯”版图。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