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销售再无“假日经济”效应?

内容摘要无论从出货量还是零售量的视角出发,今年的“五一”假期确实是呈现出一小段喜人的势头,但是如果考虑到去年的惨淡行情,就可以发现今年的上扬缺乏足够的含金量,再结合“国补”政策的因素,渠道囤货和终端需求的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均无法忽视产业政策的呵护和刺

无论从出货量还是零售量的视角出发,今年的“五一”假期确实是呈现出一小段喜人的势头,但是如果考虑到去年的惨淡行情,就可以发现今年的上扬缺乏足够的含金量,再结合“国补”政策的因素,渠道囤货和终端需求的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均无法忽视产业政策的呵护和刺激作用。

也因此,如果就此可以定论“五一”假期在家电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假日经济”效应,定然是脱离了行业和市场的基本面,从更为严谨的产业现状看,恐怕国内家电市场可能再无“假日效应”这一规律。

很多年之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呼吁并全力推行需求的均衡化,因为产销节奏的控制在淡旺季异常分明的行情中难度极大,尽管很多品牌方依然期待一个需求井喷的旺季市场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制造端对旺季行情的期盼从来没有弱化,尤其是在家用空调领域,只要看下各个上市公司前不久发布的年报数据就可以判断得出,居高不下的库存量如堰塞湖一样施压着整个行业,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国内空调市场爆发出异常惨烈价格战的直接原因之一。

当然,每一种产品品类的旺季属性仍然存在,产品在一个短时间内的大面积使用带来的售后问题、产品老化问题、用户的应急需求问题等等,都会给品牌方和渠道端带来合适的需求资源。只是,这种现象在“假日经济”的传统定义中已经大相径庭。

除了工厂在通过各自方式和方法施行均衡化出货和零售态势之外,流通侧也在进行着类似的举措。这在线上平台更为明显,从既往的“6.18”和“双11”人工造节运动现象就可见一斑;况且,针对每一个可以带来流量的节日,从传统电商到社群、社交电商都在不遗余力地强化产品与用户需求的粘性。

沿着这一逻辑再深入思考,促销和流量节点的增多,本身就是对传统“假日经济”效应的一种替代甚至是颠覆;想要在一个时间点快速解决短期内的销售任务,将会变得越来越艰难,“6.18”和“双11”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的解析拷问。

用户端的变化是根本原因,现在绝大多数用户被品牌方和线上线下商家在不同的时间点的促销活动反复教育之后,对自我需求的释放显得愈加谨慎。站在市场规律的角度审视,存量化的基本面本身就决定了“假日经济”的效应失效。

宏观层面的主基调是大力度促进内循环,而家电领域在内循环系统中只是一个小板块,放眼今年“五一”期间火爆的旅游经济,映衬出了家电零售的尴尬与无奈,功在平时同样适用于家电行业的商业范畴。

家电领域内假日经济效应的消弭,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品牌格局的分化,没有需求快速展现的红利机会,意味着需求资源在不同的商业平台和时间分布上形成了分散型布局,也因此,对全渠道、全终端覆盖能力的打造就成为了企业达成良好销售绩效的必有路径。

而这恰恰是中小企业、品牌的命门所在,几乎没有一家中小品牌能够实现这一点,往往都是依靠一两种商业路径来维持自身的产销规模;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品牌化支撑的中小制造企业在国补政策周期内是全员失势,用户侧对品牌的认知越少,企业穿越周期的能力也就越差。

现在的基本状况是,之前的企业造节、市场造节、商业平台造节等等所有的既有方法都已经失效,这不再是“五一”假期的个案,假日经济红利在家电尤其是空调领域内将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