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因果报应的认知存双重标准

内容摘要美国心理学协会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人们在看待“因果报应”时,常常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好运归因于“积善得福”,而他人的不幸则源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日发表在《宗教与灵性心理学》杂志上。“善恶有报”

美国心理学协会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人们在看待“因果报应”时,常常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好运归因于“积善得福”,而他人的不幸则源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日发表在《宗教与灵性心理学》杂志上。

“善恶有报”的观念在全球各文化中都有体现。英国约克大学博士Cindel White博士及其团队对此则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心理动机推动了人们对“因果报应”的理解?研究者们提出,这可能源于两种心理需求的博弈:一方面,我们选择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坏人终将遭到报应;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把自己视为好人,理应获得好运。

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共邀请了2000多名受试者参与实验,要求他们回忆并描述有关“因果报应”的亲身经历或他人故事。

在第一项实验中,478名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美国人参与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者(86%)选择讲述自身经历,而其中近六成描述的是“善有善报”的正面事例。而在选择描述他人经历的14%参与者中,高达92%描述的是“报应不爽”的负面故事。

第二项实验将样本范围扩大到美国、新加坡和印度的1200多名参与者,结果再次印证了这一“双标”倾向:当被要求描述自己的经历时,69%的人选择了正面的因果事件;而描述他人经历时,只有18%选择了正面案例。

此外,通过计算机分析词汇的情感倾向,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在讲述自身故事时,用词更加积极向上。

不过,这种“双重标准”在印度和新加坡参与者中相对不那么明显。White解释说,这与先前研究一致,自利性偏差在这些文化背景下并不如美国普遍。“西方参与者往往以过于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而亚洲参与者则更倾向于自我批评。但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都更愿意认为自己得到了‘善报’,而他人承受‘恶报’。”

White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人们如何策略性地应用超自然信念来理解并解释生活经历。“通过相信因果报应,人们可以将自身的好运视为道德回报,从而感到自豪,即便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与此同时,也能将他人的苦难解读为应得的惩罚。这种思维方式既能满足‘我是好人’的心理需求,也在面对无法解释的现实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正义得到伸张’的心理安慰。”

相关论文信息:

10.1037/rel0000565.supp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